《山海情》中,风沙肆虐景象令人难忘。风暴过后,人困马乏,房门紧闭难启,生活深受影响,无法正常继续。
在中国西部及边境地区,此类地方众多,且部分更为艰苦。
西藏阿里狮泉河镇,曾是比电视剧情节艰苦数倍之地。
狮泉河镇常住人口已超3万,具备学校、商业和医疗等基础设施,满足基本生活需求,是阿里地区备受瞩目的明星城镇。
30年前,狮泉河镇是风沙肆虐、荒芜的戈壁,人类生存艰难,就连沙漠之王红柳也数量稀少,难以存活,足见当地自然环境之恶劣。
狮泉河镇的兴起与西藏和平解放同步,随着解放进程,该镇逐渐发展壮大。
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,为加强边境管理并促进经济发展,狮泉河镇因其战略地位被选为阿里地区专署新址。1966年,阿里地区专署自格尔木昆沙乡迁至狮泉河镇。
狮泉河镇位于噶尔县北部,距印控克什米尔仅70公里,占据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。
当时阿里地区经济落后,自然环境严峻,狮泉河镇不宜居住。阿里专属搬迁至此时,该地总人口不足500人。
这里自然条件恶劣,风沙大至开门需推。夜间风沙常封门,早晨需边铲边推方能出门。
饮水依赖河水,需用瓢舀取,取回后需澄清方可饮用。
照明依赖煤油,全国普遍如此,狮泉河镇尤为稀缺。取暖则靠烧红柳,因气候多变,冬季严寒致命。燃料匮乏,人们只能燃烧当地红柳树以御寒。
但此处红柳数量有限,最终连其树根也未能幸免,被挖出用作烧火取暖之材。
严寒至极,为求生存,已无暇顾及环境保护。
那时,全国面临困境,阿里地区尤为严峻,狮泉河镇即为写照。恶性循环致其生态环境剧变,不宜人居,故被戏称世界屋脊之巅。
因地理位置重要,此地不可弃,必须发展。发展之关键在于消除风沙,它是狮泉河镇能否持续生存的重大障碍。
1989年,狮泉河镇启动风沙治理计划,吸引众多专家参与献策。共识为,要根治风沙,关键在于解决狮泉河镇的植被种植难题。
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后,制定了全面治理狮泉河镇生态环境的宏大计划。
1994年,狮泉河镇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。
狮泉河镇因特殊气候与地理环境,生态治理方式多样。众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和措施被采用,各种策略齐施,各展所长。
例如,室外环境恶劣,可先将绿色植物养于室内,确保其存活。气温低时,使用保护膜与营养液。待树木适应环境后,再逐步移至室外。
当地牧民逐渐自发加入植树行列,群众力量强大。专家指导种植与养护,狮泉河镇涌现一批批绿色植物。
狮泉河镇数年间成功种植并成活的植物总数超过30万棵。
此地除种植树木外,还发展绿色大棚蔬菜,昔日稀罕的各类蔬菜,现已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见佳肴。
生态环境改善后,狮泉河镇建起集中供暖设施,解决了取暖问题。基础设施提升,人口增长,经济好转。工厂、学校、商场逐步完善,吸引更多人前来发展。
狮泉河镇昔日仅镇中心有一条硬化路,但质量远不达标。无论新旧车辆,驶过此路后大多受损严重,几乎无法继续行驶。
因此,狮泉河镇曾风靡车辆改装业务,将普通车辆改为耐强烈颠簸的坚固车,否则车辆无法在此地顺利行驶。
2010年国道G219与区道S301通车后,狮泉河镇路况大幅改善,变得平坦。随之,车辆改装业务逐渐衰退。
2018年,经国家扶持与狮泉河镇人民共同努力,该镇成功脱贫,摘掉了贫困帽子。
未至阿里,西藏之行不算完整;未达狮泉河镇,则阿里之旅未尽其意。
狮泉河镇现为阿里地区的璀璨明珠及西藏热门旅游地,此成就归功于一代又一代狮泉河人的不懈努力。
狮泉河镇的发展映射阿里与西藏的进步。其表明,无论地处艰苦边陲如屋脊,或条件恶劣之地,只要我们专注发展,均能迎来繁荣。
这个世界上,中国人民能克服任何困难。
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