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上海松江火车站的地铁早高峰又“火”了。
凌晨4点多到站的旅客提着大包小包,眼巴巴等到5点40分才能挤上9号线头班车,可车门一开,车厢早被塞成了“沙丁鱼罐头”,站台上的人连落脚的地儿都难找。
有人吐槽:“线路这么长,从郊区到市区动辄一小时起步,为啥不多加几趟车?非让乘客互相‘抢地盘’?”
更扎心的是,松江站自去年底开通后,原本就饱和的9号线又涌入大量提着行李的旅客,早高峰的泗泾、佘山、九亭等站,排队绕行几百米已成常态。
打工人戏称:“这不是通勤,是西天取经。”
说真的,松江人的地铁苦,早就不是新鲜事了。
9号线全长64公里,35个站,远郊居民每天单程通勤1 - 2小时,人挤到“贴玻璃”是常态。
但问题摆在这儿这么多年,为啥解决起来总像“挤牙膏”?
第一,运力跟不上需求,不是“挤一挤”就能解决的。
9号线松江段日均客流超50万,高峰期三站连挤,运力早就不堪重负。
可对比同样连接郊区的机场线,站距大、速度快,20分钟直达虹桥,40分钟到浦东机场。
反观9号线,站站停、速度慢,高峰期还要限流,这不是逼着打工人“用脚投票”?
第二,管理不能总让乘客“自我消化矛盾”。
凌晨4点到站的旅客干等1个多小时,头班车却只开几趟,这合理吗?
上海地铁明明能在五一返程高峰加开零点后的加班车,为啥日常早高峰不能灵活调度?
说白了,还是没把远郊通勤族的痛点当“优先级”。
第三,规划滞后,新城发展不能只画大饼。
松江是国际花园城市,但交通配套却拖了后腿。
嘉定有5条轨交,松江却只有一条9号线苦撑,说好的12号线延长线还得等到2027年。
可城市发展不能总让老百姓“再忍两年”——通勤难留不住人,再美的环境也是空谈。
松江地铁的拥挤,表面是运力问题,背后却是城市资源分配的老毛病。
管理者与其让乘客在站台上“互相埋怨”,不如实实在在加开班次、优化线路,学学机场线的效率,或者参考节假日的地铁调度经验。
毕竟,打工人的时间和尊严,不该被“挤”成城市发展的代价。
如果你也经历过9号线的“地狱早高峰”,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!
点赞转发,让更多人看到松江人的呼声。